首页  台站概况   数据中心  队伍建设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示范服务  野外观测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动态资讯>新闻动态>正文
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2020年学术交流会成功举办
2020-12-23 18:12  

(通讯员 徐志华)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总结交流中南地质科技创新成果,共同研究谋划十四五发展规划和重点工作,20201217-18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联合相关共建单位在湖北武汉举办了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2020年学术交流会,我站作为共建单位,选派郭飞博士参加了现场会议。

全国政协常委、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李建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毛景文应邀作大会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焰新参加会议并发表讲话。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武汉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自然资源厅、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湖北省地质局、湖北省地震局、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湖北煤炭地质局等单位主要领导和中南五省(区)地质局(院)总工程师、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两委委员应邀参会。会上,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与湖北省地震局签订了合作意向书,与会人员共同见证了王焰新院士专家工作站、古生物与地质环境演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龙化石博物馆的揭牌仪式。

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直播方式进行,主会场设在武汉地调中心会议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三峡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湖北煤炭地质局、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武汉市测绘院、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中石化江汉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中南五省(区)地质(勘)局(院)、地调院、地质科学院、环境总站(事务中心)等30余家单位的专家代表以及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研究生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南分院)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武汉地调中心、岩溶地质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和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等技术人员近500人齐聚线上线下参加会议。会议邀请了自然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等媒体记者。

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成立两年多来,在各方地学科技力量共同努力下,在地学科技平台搭建、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区域重大资源环境问题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多个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中南地区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地球系统科学解决方案和建议。

李朋德副局长代表钟自然局长对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两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学术研讨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对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的未来充满期待。他从如何认识区域创新中心的重要意义、大区中心与区域创新中心的关系入手,围绕开展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抓住的四个关键,提出:一是要搭建平台,充分发挥中南地区各省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研发企业的优势,开展协同攻关,加强建立区域科创中心的协作机制。二是要聚焦经济社会重大需求,谋求共同发展的事业基础,形成干事创业合力。三是结合十四五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需求,把握地质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和具体方向,进一步落实和推动地质调查工作中调查与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更好的推动地质调查工作“三大转变”,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和改造地质调查工作。四是注重科技创新成果集成与转化应用,建立全新数字化信息平台,构建数字长江全息数据,实现创新与生产的结合。

王焰新院士强调,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要成为国家地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排头兵,必须主动融入两个大局,在方向方式方法上再聚焦再发力。一要坚持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双驱动,在面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海南生态文明示范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要布局,要立足自身优势和地区特色,瞄准区域内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在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长江大保护、生态治理、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持续发力。二要坚持理论创新与技术方式创新双升级,按照“一核两深三系”的自然资源重大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加速基础科学研究向宇观、微观和极端条件方向推进,加大在遥感观测、深地探测、野外监测等方面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的基础性研究。三要坚持人才培养和成果产出双提质,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高质量成果产出的激励机制,把充分激发人才 创新创造活力作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为人才成长创造 更好的环境。四要坚持深化改革和开放合作双释放,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单位的合作,加强学术交流,以“学术会+ 期刊(专辑)+ 项目+ 科学基础设施+”等形式实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流动;发挥地缘优势, 依托“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东盟学院““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武汉学院”等平台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地质事业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学习借鉴和吸收升华中实现跨越。

湖北省委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书记黄晓玫指出,长期以来,中国地质大学与武汉地调中心团结协作,共同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合作交流,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王焰新院士工作站”的建立是学校坚持开放办学,获取更广泛社会资源的有力举措。下一步,将多方整合调动资源,支持王焰新院士及其团队充分发挥学校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与武汉地调中心在地球系统科学调查与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上的优势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局面。希望工作站聚焦“立足中南、辐射全国、放眼世界”的建站目标,广泛争取各方面支持,突出鲜明的需求导向,探索高端人才引领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培养一支业务能力强、创新水平高、在地下水科学和行业领域有影响力的人才团队,孵化出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刘同良主任讲到,两年来,在各方大力支持下,科创中心共建单位团结一心,克服困难,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基础科学研究,面向人民健康,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团队建设,夯实基础平台建设,开展广泛合作,用创新推动中心建设,不断扩大区域内的影响力,利用中南科技创新中心平台,围绕8项“卡脖子”重大科学问题,构建联合攻关机制,在科研项目投入、科技奖项申报取得重要进展。两年来,科创中心共建单位围绕相关研究方向共承担国家“五大平台”等科研项目共计40项、经费近5000万元。他希望共建单位协同努力,坚持守正与创新,以国家需求为目标,坚持新时代地质工作定位,积极践行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坚持传承与发展,鼓舞与引领,激励年轻一代将个人价值追求与理想奋斗融入地质事业发展大局,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构建地质工作发展新格局,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准确认识和把握自然资源演变与发展规律,为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提供地质解决新方案,建设美丽中国;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摸清水资源家底,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为国家发展提供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以地质云为抓手,扩展合作领域,提升地质成果数字化建设和开发利用水平,支撑服务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服务。

17-18日,页岩气与深部构造、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中南城市群生态地质环境安全、古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花岗岩与战略性矿产、中南地区地质调查成果等六个专题交流研讨会在中心各分会场如期举行。

关闭窗口
友情链接 >科技部|国家基金委|湖北省科技厅|三峡大学

湖北省宜昌市大学路8号  电话:0717-6392022

E-Mail:dzky@ctgu.edu.cn

邮政编码:443002

Copyright®2012-2015